“雙減”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“減”與“增”
在“雙減”背景下,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,推動學科減負增效,是目前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,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科作業進行有效計劃與設計尤為重要。
課前基礎性作業如何減負增效?小學語文教學關系著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言文化素養的提高。字詞、文章和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,如果學生在學習前能夠預習相關內容,會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,如通過繪畫進行手工制作單元字詞的集錦圖片、在互聯網上搜索材料等渠道,熟悉單元的關鍵字詞、文章以及詩詞;課堂上通讀單元新的字詞,然后通讀文章;在詩詞的學習中,課前觀看老師準備的背景介紹視頻,了解作者生平,知曉詩詞表達的內涵,從而形成知識積累,降低課后作業再重復做這類型作業的可能性。
課堂探究性作業如何減負增效?小學生喜歡各式各樣的有趣活動,教師可以抓住這一特點為學生提供課堂展示機會,可以每天在課堂開始時設計些問題,如“今天的天氣怎么樣啊?離我們最近的是哪個節氣啊?描寫這個季節的詞匯和詩詞你們知道有哪些嗎?”這些問題和小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,能充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,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作用,減少相關的課后作業。設計情境問題,以學生為課堂主體,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,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,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。
提升應用能力的課后作業如何減負增效?小學語文教師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實際需求,能夠有效結合智能化設備為學生安排家庭作業,如一些詩歌朗誦或者課本劇編排的作業。設計還要充分依據不同學生差異化的學習,即在設計語文作業時,要根據不同學生的語文學習差異,在設計內容和形式上要有不同的創新;同時,還要充分注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,發展他們的潛能,在作業設計上可以多安排一些實踐性活動,如語文課本劇、博物館游記等,培養學生的語文實際運用能力,進而彌補書面作業中的一些缺陷。同時,作業設計應有效地讓學生將生活實踐與語文理論相結合,鍛煉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。
特別聲明: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不代表新浪網觀點或立場。如有關于作品內容、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新浪網聯系。